新春第一炮---南海大洋钻探国际会
[本网通讯员报道] 正当大家还沉浸在春节团聚和旅游的欢乐里,同济校园还清净得门可罗雀的大年初八,海洋学院一些师生们就在忙着接待来自15个国家和地区的65位专家,欢迎他们前来参加南海大洋钻探的国际研讨会。 这次三天的会议,由国际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及其中国办公室(IODP-China)、“南海深部计划”办公室(SCSDeep)和同济大学的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举办,是一次以“破解南海张裂过程”为题的专题工作会。
这次会议的海外专家(34位)不但来自美、英、法、德、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南海周围各个国家和地区,包括菲律宾、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尼、新加坡和我国台湾的代表,共同探讨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的科学问题和实施方案。南海成因的早期研究还是在“文革”后不久,当时中国科学界还几乎没有接触深海。在三十年前,出现了两种争锋相对的南海成因假说:法国的Paul Tapponnier提出印度与亚洲板块的碰撞将印支半岛挤出,导致了南海等边缘海盆地的张裂;英国的Robert Hall则认为是古南海板块向巴拉望下面的俯冲,“拉”开了现在的南海盆地。也是在二、三十年前,一篇美国的博士论文和后来一篇法国的博士论文,提出了南海深海洋壳磁异常条带的年龄,从而得出了南海形成于大约3200万到1600万年前的认识。这位当年美国博士就是现在为夏威夷大学地学院院长的Brian Taylor,法国博士就是现在著名的女科学家Anne Briais。大年初八,这些国际权威全部来到同济,加上后来重新测量了南海磁异常的德国专家和我们的台湾专家,聚首一堂切磋学术问题、交换不同观点。南海周边各国的专家们,也以极大的兴趣参加讨论。大家都意识到国际合作的科学研究,必将有利于这些国家的共同发展。
举行这次会议的背景是我国“南海深部计划”的启动实施。2011年初,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1.5亿预算、8年期限,启动了“南海深海过程演变” 重大研究计划(简称“南海深部计划”),引起了“Nature”、“Science”的专访报道,和去年12月美国地球物理(AGU)年会的关注。重大计划的首要目标,是要查明南海洋壳年龄和形成机制。为此,我国学者提出了“南海张裂过程及其对东南亚构造的启示”的IODP 735号建议书,并准备由我国出匹配经费促其实现。此次会议,就是根据IODP方面的安排并提供部分资助,由国际学术界来共同探讨南海的科学问题,提升建议方案,展望钻探前景。 会议的结果十分令人兴奋,专家们指出了南海学术争议的症结所在,点明了南海作为边缘海进行地质解剖的全球意义,建议在南海进行一系列、而不只是一次性的新的大洋钻探。同时,也对735号建议书的具体站位与设计提出修改意见,会后由各国专家配合我国共同改进建议书,由我国不同系统的专家共同研究现有地震剖面,以形成新的建议版本,力争尽快尽早通过IODP审议,争取在2014年由美国“JOIDES决心号”钻探船前来实施。
中国的深海事业,正在蓬勃发展。让我们共同祝愿,祝春节后的南海大洋钻探国际会,像一朵报春花绽开在华夏大地,像一支进行曲响彻在南海上空。如果说1999年南海的第一次大洋钻探,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国际深海科学俱乐部的大门,那么2014年南海新的大洋钻探,就应该意味着中国在国际深海科学俱乐部里的第一场演出……
Last Updated (2012-07-11 2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