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lcome to the School of Ocean and Earth Science, Tongji University

大洋科考,中国能从“决心”号学到什么

There are no translations available.

(科技日报决心59日电) 本报记者 张盖伦

“这是一所流动的大学。”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68航次中方首席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翦知湣不止一次这样感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既有小组作战,又有大兵团攻坚。能学的东西太多了。”

IODP 368航次正在中国南海进行第二个站位的钻探。“学习”,也是科学家们在聊天时常会提及的“关键词”。积累了几十年大洋钻探航次经验的“决心”号,正在展示出它除了硬件设备之外的另一面——流程规范,团队专业,让科研工作得以高效运转。

数据共享,没有“藏着掖着”

每天中午十二点,是科学家们雷打不同的“crossover(交接)”时间,而每周,他们还有跟IODP 367航次科学家的远程分享会。

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岩芯描述、古生物、古地磁……不同研究小组数据共享,只需点开船上的软件,你就能实时看到其他小组的测量数值。在每天的交接会上,如果哪个小组有新发现,他们也会制作好PPT,跟所有人一起讨论。

“决心”号上,岩芯处理、测量和分析,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流程,科学家们各司其职,仿若在流水线上工作。不过,没有人“单干”,也不可能有人将数据“藏着掖着”,所有科研相关信息都是透明。只要你愿意了解,就总能找到人聊一聊。

“船上,没有什么教授和学生之分。大家都是互称名字,平等交流。”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刘传联说,“科学家团队是在为航次的大目标努力。”

流程规范,“决心”号是细节控

经过这么多航次的历练,决心号建立了一整套标准化管理流程,有一个强大的数据库。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科研人员黄恩清说,在船上工作,最大的感觉是,科学家不累

黄恩清经常需要给样品称重。测量完毕后,他要在电脑中输入样品瓶上的编号。数据库里,这一编号所对应样品瓶的重量已经记录在案。程序会自动为他减去样品瓶重量,给出样品的实际重量。

这样一个小小编码,省去了科研人员诸多麻烦。类似这样的编码,出现在决心号实验室内每一管岩芯、每一种容器上。它就是物品的身份信息,只需扫一扫,它就对你自报家门

必要的前期工作,技术团队已经贴心为你做好。比如,为所有样品容器提前称好重量;准备好岩芯描述所需的测量表格和标准色卡;在excel里定义了常用术语,这样科研人员输入时,直接在下拉菜单就能选择…… 我们没法想得这么细致,他们的服务意识非常强。”黄恩清说。

每一步实验如何进行,“决心号也给出了详细的操作指南,制定了严格的规范标准。标准制定,就不折不扣执行。每一步都有质量控制,一步一步做下来,决心号得出的结果也很可靠。国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研究员丁巍伟说。

专业人做专业事

“技术团队太厉害了,帮我们省了很多事!”除了“标准化”,让科研人员频频点赞的,还有船上的技术团队。

决心号上,除33名科学家之外,还有23名操作和技术人员。他们切得了岩芯,修得了机器,还调得了程序。

取出岩芯、切割、编码、静置、剖开……这些步骤均由他们搞定。岩芯实验室内,样本众多,但丝毫不见混乱。

这就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丁巍伟说,国内很多科考航次,并没有“技术人员”这一专业分工,往往是科学家包办所有事情。“我们经常还要去后甲板拉重型设备的止荡绳,有的时候,甚至还要爬到设备上拧螺丝。”

之前有一个IODP航次,我们组的数据软件出了问题,叫技术人员来,三两下搞定。”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万世明回忆。不过,他也坦言,中国对技术人员的重视并不够,而在现行的以论文、项目论英雄的评价体制内,很难给技术人员成长空间。

丁巍伟认为,如果把科研团队结构比作金字塔,站在塔尖的人之所以能闪闪发光,就是因为有塔底这些人的支撑和帮扶。因此,必须要有机制,确保不在塔尖的人能够呆得下”“留得住。分类考核,才能给技术团队成长的土壤。出海科考,科学家团队固然重要。但从决心号我们也看到,专业技术团队的作用不可小视。丁巍伟强调。

jue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