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成功召开
11月7-9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教育部科技司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海洋科技研究中心(筹)和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一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在同济大学成功召开。汪品先院士和苏纪兰院士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任,来自国内外67个单位(其中海外单位9个)的近300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国内外海底科学观测的科研成果和经验,共同研讨针对我国海底长期观测的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海底观测系统实施战略,探求适于我国海域特色和实际需求的海底观测系统建设之路。
“深海的短暂探险能够发现奇迹,却不足以揭示深海过程的机制,只有长期连续的观测才能揭示海洋变化的真相。”“随着深海的发现和海底观测系统的发展,人类与海洋的关系开始步入新阶段,人类要到海洋内部去认识、了解海洋并利用海洋。”汪品先院士在题为《从海洋内部认识海洋》的大会报告中指出,巨大的深海,另有天地;将实验室建在海底,实现现场原位观测,正在成为新世纪海洋科学发展的方向。人类一旦能够长期连续地从海洋内部观测海洋,其结果必将改变整个海洋科学的发展走向,进入一个海洋科学和海洋技术紧密结合的新时期。虽然现在美、加、日、欧等国一定程度上较为领先,然而海底观测毕竟是近年才兴起、发展的新领域,“我们能不能举各方之力,抓住这一新机遇,尽早进入海洋科技发展的新轨道,将决定我国海洋事业能否迎头赶上、问鼎国际前沿的发展前景。”
会议邀请到美国麻省州立大学波士顿分校、加拿大地质调查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MBARI研究所和美国德克萨斯农工大学等单位的专家作大会特邀报告,介绍了国际海底观测网络的建设经验及科研成果;同济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厦门大学、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台湾中研院等单位的专家作成果及进展综述报告;我院多位教授在大会上介绍相关研究成果及研究进展,包括我实验室于2009年主持建成的东海小衢山观测试验站应用情况。
本次大会一共设置了七个专题,分别是:海洋沉积动力过程观测、海底地震活动监测、深海海洋动力过程监测、近岸海洋动力过程观测及其全球响应、海洋化学物质输运与循环过程观测、海洋生物活动监测、海底热液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极端环境动力过程观测,共有56个专题口头报告;会议专设展板报告交流时间,与会者就36个展板报告进行了深入交流。
“本届大会将是我国海洋观测科学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柴育成副主任说。 “大会展示了我国推进海底观测科学的良好条件和迫切需求,检阅了我国各单位已经取得的成绩;介绍了国际海底观测科学的最新进展和经验,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加强了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促进了跨单位、跨学科的相互合作。” 汪品先院士对大会进行了总结,“自郑和下西洋以来,我国从来没有面临如此好的机遇,我们应抓住海底观测发展的时机,促进海洋科学与海洋技术的携手并进,推动我国海洋科学发展新篇章。”
据悉,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将每两年举行一次,第二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将于2014年在厦门举行。
最后更新 (2012-12-03 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