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文汇报】海底观测成学界最热话题

时间:2012-11-13浏览:246

【文汇报】海底观测成学界最热话题

来源:【文汇报】 记者 樊丽萍

      海底观测技术,是国内海洋学界当前最热的话题。它的出现,不仅彻底颠覆海洋研究只能"从上往下看"的套路,也带来了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欧美国家在这一领域起步不过10年,我国只要加大投入迎头赶上,可大大缩短与发达国家在海洋研究领域的差距。
  但一些学者看到了潜在的危机:新技术固然带来了新机会,却也可能使一部分科学家先被淘汰。
  "大家都认为'弯道超车'的时机出现了,但现有的科研队伍里,有多少人能够搭上通向未来海洋研究的这趟快速车?"在同济大学举行的第一届海底观测科学大会上,记者听到一位与会学者发出感慨。
  
      新技术戳到海洋研究痛处
  海底观测技术的兴起,把人类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观测平台。科学家可以通过各种安装在海底的监测仪器和设备,"从下往上看",实现对深海的长期、实时观测。
  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翦知湣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在海底建观测系统,就好比开建一张高速公路网。电光缆就像公路,而公路沿途会建一个个服务区,是以接驳盒形式出现的观测站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监测设备以及海底爬行器等若要在洋底工作,都要从服务区"借能量"。
  简言之,这是一门具有极高科学含量的技术活。翦知湣说,海底观测技术,正把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技术高度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这是前所未有的变化。
  可正是这一点,戳到了我国海洋研究的痛处。"长期以来,我们的理论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脱节。搞海洋物理、海洋生物的,不懂海洋工程,反之亦然。"
  这是存在于我国科研队伍身上的"通病",不仅海洋学研究如此,其他领域研究也如此。
  
      不懂工程,科研或止步
  新技术发展当前,"老毛病"一旦发作,势必会带来阻力。翦知湣以"湿插拔"技术举例。
  建海底观测系统,"湿插拔"是一项很基础的技术。就像一台电器,首先要把插头安到插座上,它才能工作;海底的一些监测仪器要作业,首先就要在水下完成"湿插拔"的动作。翦知湣说,海底作业的仪器和设备不仅涵盖光电、机械、计算机等多个工学专业,还同时要满足抗高压、耐腐蚀等海洋作业环境的需求,技术和工程难度极大。到目前为止,"湿插拔"仍是横在我国科学家面前的一道技术障碍。为了尽早开启海底观测,目前科学实验中使用的一些传感器等设备,不得不从国外高价购买。
  这次学术会议上就有学者直言,海底观测从根本上改变了海洋研究的方法和手段,也为科研人员带来了一道学术研究的"分水岭"。
  最典型的案例是,每当台风来临,海洋的变化最为剧烈,但科学家从前受制于气候和观测设备,无法采集这个关键时期的关键数据。海底观测技术有望填补关键数据上的空白,但"海底实验设备怎么设计、怎么摆放、怎么下水,都是很现实的工程问题。以后,谁不懂这些,科研或许就此止步了。"
  在大学里,一些专家意识到,海洋学科的属性,也正在随着海底观测技术的发展而有所改变。海洋和地球科学一度被归为理科、基础学科,但现在"工科味"越来越浓,应用性也越来越强。
  据与会的加拿大华人学者王克林介绍,海底观测技术和当代电子通信技术以及光缆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最初着眼于军工用途。后来生物学家发现可以用这种技术来记录鲸鱼的叫声,研究海洋哺乳动物;再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可以用它来收集海底压力等数据,预警地震、海啸,开启海洋气候与灾害研究,也可以依托光学和声学技术观测海洋生物、开发海洋资源。
  
      科研需要科学精神
  眼下,美国、欧洲和日本纷纷建立了海底观测网和水下观测平台。但王克林说,不同国家对海底观测网有各自的战略定位。比如,日本"DONET"海底观测系统的主要功能,是地震实时监测和早期海啸预警;美国"OOI"海底观测网的重点在考察海洋本身的变化;加拿大的"海王星"海底观测网则定位于地震过程与大地带构造、海底地下流体、海洋生物与气候变化等。
  建设海底观测系统,我国也在迎头赶上。2009年,在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汪品先领衔下,东海海底观测小衢山试验站顺利建成并运行至今,这是我国建成的第一个海底综合观测试验系统。此后,东海海底观测网也投入建设,目前累积资金投入已达9000万元左右。
  "过去多数人不知道海底观测技术,可现在呢,大家知道了,就准备一窝蜂地追了。"汪品先院士说,从浅海观测走向深海观测,未来,我国在海底观测系统上将有规模以亿元计的大资金投入。但同样做海底观测,东海和南海的情况完全不同,不同的海域、不同海底和海水,意味着建网的环境和科学研究的目标都不同。
  "不能因为别人在建网、搞新技术,我们就不明就里地跟上去。到头来,钱花了、设备建成了,但是到底做什么研究,却是模糊的。"汪品先有些感慨,盲目跟风同样是过去很多年来科研领域的一大"顽症"。但愿在这一轮崭新的科研跑道上,学界能做到集思广益,用科学精神做科学研究。"通过充分的讨论和科学论证,确定我国海底观测的研究定位,这是当务之急。"

最后更新 (2012-11-13 13:10)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