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听课日记(连载5)

时间:2011-07-16浏览:353

7月15日

     今天来讲课的是美国的Larry Peterson教授。按照翦老师之前介绍的,他将为我们介绍小时间尺度上的气候变化。上午Larry Peterson教授主要为我们介绍了冰期的演变。从古冰川证据到解译的阿尔卑斯四大冰期,从米兰科维奇理论到古气候研究工具——碳氧同位素,Larry Peterson教授由浅入深,为我们详细介绍了冰期演变的原因及证据。下午的课程是关于海水传输带及底层水翻转混合的,从海水营养物质研究、碳同位素研究、Cd/Ca、231Pa/230Th、钕同位素等手段为我们解释了海水翻转传输路径,并指示冰期时底层水可能来源于南大洋,最后也解释了冰期时空气中遗失的CO2的去向——可能被生物泵储存在深部大洋中。

     这是我对今天上课内容的总结,肯定有遗漏有欠缺。但对于这些课程,我是门外汉,是当作新知识一样学习。或许我没有太多空间去思考,但我必须总结自己所学到的:

     曾经的第四纪地貌学让我第一次认识了米兰科维奇及他的理论。但仅仅一两节课的邂逅让我对他的了解只是冰山一隅。这次课程,Christina Ravelo和Larry Peterson两位教授先后两次为我重新介绍了米兰科维奇理论。让我对他十万年周期的认识,扩展到四十万年、四万年和两万年的周期,从碳氧同位素等证据也见证了这些周期的存在。

     Christina Ravelo教授的课程让我认识到无论是碳同位素还是氧同位素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是地质历史时期他们都是变化的。经过Larry Peterson教授的课程,让我进一步看到氧同位素分馏是一个物理过程,而碳同位素分馏是一个生物化学综合的过程。

     古树有着一圈圈的年轮为它记载岁月的流逝,但汪汪大洋自古就有,它的寿命悠久漫长,谁又能为它记录岁月的流逝?虽然学习大地构造学,我早已知道太平洋的年龄要大于大西洋的年龄,但似乎是出于专业的本能,一直都觉得缺少地球化学证据或者年代学数据证实。今天的课程让我很意外的找到这个证据。海水随着时间的增长,由于碳同位素分馏而逐步富集12C。而太平洋的碳同位素值略小于0,富集12C;大西洋碳同位素略大于0,较亏损12C,很明显太平洋的年龄要大于大西洋。

     另外还接触到许多新概念,如生物泵、有机碳泵、无机碳泵等。或许这些知识对其他同学来说都是小菜一碟,或许是我以前孤陋寡闻,但至少我现在可以暗自庆幸,暗自窃喜了。

学号:MGS11084          姓名:王琰          院校:中山大学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