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4 年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时间:2025-01-07浏览:239

202514日至5日,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2024年度学术年会成功召开。全院教职工、博士后、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办公室工程技术人员等200余人齐聚临港,总结回顾2024年度进展,共同擘画未来发展蓝图。

年会两天的上午时段均为学术报告交流,围绕学术主攻方向分四个专题展开汇报;下午时段则分别聚焦“全重实验室的建设实施”、“AI与大数据驱动科研革新”两大主题进行全体研讨。年会尾声阶段,实验室、学院分别作了2024年度工作总结,年度贡献突出代表获得了“院长奖”表彰,汪品先院士聚焦“地球系统科学”作了题为《知命之年—同济海洋五十岁》的主旨报告,为年会勾画了完美收笔,也为学院、实验室的未来发展唱响了立意深远的进取号角。

此外,会议还充分利用午间和晚间时间组织了分析室责任教授/技术人员工作会议、教学工作会议、班主任座谈会、《学科建设50周年大事记》编撰工作会、《海洋地质》教材编写推进会、教职工代表大会,以及展板报告等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全方位总结和交流学院、实验室的各项具体工作任务。

l  主攻方向前沿进展

年会首日上午,围绕学术专题一“海洋、气候与碳循环变化”,程仲景、田俐萍、刘丰豪、张洪瑞、林宝治、邓凯先后从末次冰期巽他大陆植被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热带地表植被景观变化对温度的影响、新生代碳循环演变的“陆架-深海碳酸钙分配”新假说、晚第四纪颗石藻勃发事件的宏观规律和生物机理、南海北部陆源颗粒有机碳源—汇过程、以及现代海洋铍同位素循环模拟等角度,展现了近年来低纬海洋-气候和海洋碳循环演变方向的前沿进展。

学术专题二“陆洋物质循环与海底观测”,由孔美巍、涂俊彪、赵玉龙、吴南、薛鹏飞、Simon Hohl先后介绍了水下无线光通信和感知技术、东海河口—陆架区沉积物输移动力机制、触发浊流“陆架瀑布流”新机制、海洋磁学的古海洋学应用、以及叠层石Ni-Ba-Cd同位素特征等相关进展,显示了观测、模拟和传统沉积学和地球化学手段的综合交叉发展,及其对解答深海沉积动力和洋陆相互作用关键科学问题的促进作用。

次日上午,围绕“岩石圈演变与深部微生物”、“地球物理勘探与海底资源”两个学术专题,与会教职工继续开展深入探讨。学术专题三,由高丽敏、王虎、贺治伟、周昆、宿蕾分别针对克拉通热演化与古生代板块俯冲折返、海底热液流体的Fe-Cu-Zn等金属同位素行为、太古代微生物驱动的海洋硫循环、深海热液病毒微生物组成和代谢潜能、初古菌门从深海向陆地演化的环境适应机制等进行了汇报,展示了“海洋-岩石圈相互作用”研究方向在古洋壳俯冲、海底流体和深部生命活动等多个层次的最新进展。

学术专题四由程怡芳、张锟、程玖兵、杨积忠、付晓伟先后从断层蠕滑-滑动的精细震源机制解、海洋次表层涡旋的地震海洋学观测、三维密集台阵地震成像推进地物勘探能力提升、海底分布式光纤传感多物理场耦合观测、东海盆地的新生代演化历史等角度,介绍了新一代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发展态式及其在解析断层力学、物理海洋、海底资源勘探等领域的普适性难题中的应用。

l  共商未来发展规划

时值我国基础科学领域“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结果即将正式公布的历史性时刻,实验室重组后的建设实施方案成为了全体教职工关注的头等大事。为此,年会首日下午专门设置“发展研讨”环节,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志飞首先从实验室的历史和定位、目标和任务、人员和组织、运行和保障四个方面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重组实施方案;随后,实验室重组后规划建设的6大支撑平台和10支科研创新团队的负责人和带头人,就各平台的现状和发展规划,各团队的人员组成、任务目标和实施方案,进行了扼要介绍。在此基础上,与会代表就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管理和激励机制,夯实人员、设备、场地、经费等条件保障展开了热烈讨论。此次全体教职工参与的未来发展研讨,为“全重实验室”在科研创新团队的引领与重大设施平台的支撑下,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有序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指明了方向。

l  “数智”驱动科研革新

聚焦当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对人类的颠覆性改变,特别是对海洋和地球科学研究“范式革新性”的推进作用,年会次日下午特设了“AI与大数据驱动科研革新”专题研讨。汤继周、赵峦啸、王本锋、覃如府、金璐、张艳伟、拓守廷作引领发言,从海底油气藏储层解释、深海观测、大洋钻探研究等的“数智化革新”展示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已经深入地球科学研究的勃勃态势,启发与会人员在当今人工智能科研范式革新趋势之下如何存续、发展和创新的深度思考和发言讨论。

l  总结表彰激励前行

年会次日下午,实验室副主任党皓文、学院党委书记李江涛分别从实验室和学院的角度,总结了2024年度“同济海洋”的重大进展和活动、亮点科研成果、人才队伍发展状况、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效、学科建设和三全育人成绩等,主要包括实验室重组顺利完成、“同济”号科考船即将下水入列、大洋钻探国际岩心实验室获批建设、西太平洋载人深潜科考航次成功实施、海底科学观测网平台建设有序推进、优秀青年人才队伍高速成长、以及汪品先院士新作《科学与文化》入选多项全国性好评榜单,鼓舞全体教职工把握当前“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继续推进以深海为特色的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努力朝着创建地球系统科学“中国学派”的方向持续前进,不断培养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海洋科技人才,致力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深海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年会最后,翦知湣院长向程怡芳、邓凯、张洪瑞、赵玉龙、宋海斌、吕枫、江小英、陈源珊、赵宏超9位教师及海底观测大科学工程缆系组颁发了“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奖”,以表彰他们本年度在教学科研、仪器分析、党政管理、大科学工程建设工作中的突出表现,更以此激励全体成员力争上游、再创佳绩。

l  汪院士主旨报告继续指引“同济海洋”发展

每次年会的重磅焦点,非汪品先院士的主旨报告莫属。本次年会上,汪老师以《知命之年:同济海洋五十岁》为题,带领全体成员回顾了“同济海洋”五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而指明了未来继续前进的方向。

同济海洋自1972年开始创办海洋地质专业,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以来,经历了多个重要阶段,汪老师如数家珍般逐一细数了从1983年开始试办五年制教育、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后首批重点项目的支持,到1997年推动中国参与国际大洋钻探并于1999年引领实现首次由中国科学家建议和主持在中国海域执行的大洋钻探“ODP 184”航次,2005年获批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再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创办“深海研究与地球系统”大会, 2011年获批启动“南海深部”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2017年获批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牵头推动实施南海IODP 367-368航次等重大进展。过去五十年来这一系列坚实脚印的背后,都镌刻着“同济海洋”始终保持“精诚团结、向外合作、同舟共济”的大同精神,“钩深致远、踏实苦干、谢绝虚荣”的文化理念,“放眼世界、抓住时机、早走半步”的战略眼光,构成了五十年来取得辉煌成就的内在根基。

面对当前世界各国地学界共同聚焦“地球系统科学”谋划未来发展但却各有不同表述,汪老师着重提出要升级对地球系统的理解,超越人类中心论、深入解析自然规律,核心在于天文地外影响、核幔深部动力和微生物-地球协同演化对地球系统的塑造作用,这不仅是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根本,更是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最终建立的正道。

展望新十年,汪老师指出:同济海洋要立足深海,利用好深钻、深潜、深网手段,致力于构建一个更加完整的地球系统科学框架,力求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引领作用,继续深入解析人类活动与自然过程之间的相互作用,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站在2025年新起点上,同济海洋要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建设“中国学派”的大好时机,迎接第三次地球科学革命的挑战,努力在构建共同学术目标和促进内部学术交流等方面取得更大的成就,同心聚力谱写地球系统科学的新篇章。


2024,岁末回眸,硕果盈枝;2025,新岁启程,再谱华章!


撰稿、编辑:潘柏夷、党皓文

摄影、后期:黄 维、温廷宇

审校:拓守廷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