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新民晚报:超微化石看海洋“性格”

时间:2014-02-16浏览:357

南海钻探科学家每天发回科学见闻 超微化石看海洋“性格”


      “在‘决心’号古生物实验室的尽头,用黑色布帘隔开形成了一间小屋,这是超微化石组工作的地方,被大家形象地称为‘超微小屋’”……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正在南中国海面上破风逐浪。参与科考的13位中国科学家中有7位来自同济大学,从2月11日起,他们每天通过电子邮件发回2篇科考见闻,报告航行中的实时发现和有趣成果。
       此次航行是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启动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年至2023年)的首个航次,将历时62天,计划于3月30日在我国台湾基隆港靠岸。


古海浊流很动荡


       钻探的第一个站位就设在南海深海盆的中央位置,距离黄岩岛以西约85公里,水深4250米,第一根岩芯已被成功取出。
       船上科学家、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刘志飞教授发回的第一篇科学见闻,完全颠覆了人们印象中一直平静着的南海“性格”——“南海海山地形陡峭,极易形成滑坡等重力流搬运作用,浊流就是重力流中的一种。然而,我在船上实验室的显微镜分析发现,这些浊流沉积物中含有大量石英、长石等矿物,表明可能是来源中性岩或中酸性岩区,而南海海山据称都为基性岩。因此,这些沉积物的来源可能有更多的可能,比如来源南海周围陆地的远距离输运。”


超微化石有点乱


       在历次大洋钻探航次中,超微化石分析都是不可或缺的工作之一。超微化石是一种单细胞海洋超微浮游植物化石,在海洋沉积物中分布广、数量大、演化快,是用以确定沉积物形成年代的极佳参照之一。
不过,南海349航次超微化石地层工作一开始并不顺利。船上科学家、同济大学刘传联教授在科学见闻中提到:
       “当第一个站位第一筒岩芯上岸后,科学家们费尽力气几乎浏览完所有的视域,才找到一个保存不好的超微化石。接下来的第二筒岩芯样品中,竟然连一个超微化石也没有发现。直到第三筒样品出笼,超微化石数量极为丰富!”
       “结果令人惊讶:化石成份极其混乱,不同年代的新老化石混在一起,既有40多万年的超微化石,又有近200多万年的化石!难道我们一下就钻到了200万年前?实际上,这是遭遇了古生物地层工作者最忌讳的沉积物类型之一:浊流沉积。浊流可以把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化石搬运过来沉积到海底,从而造成化石成份的混乱。”
       而这些正是揭开南海深海几百万年以来沧桑巨变的有力线索,有待科学家们逐一破解。
       接下来,“决心”号将驶往位于南海中部4213米处的第二站位,那里被认为是南海“最新”长出的区域。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来源:新民晚报   http://xmwb.news365.com.cn/kjw/201402/t20140215_1789033.htm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