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学网 发表时间:01/23/2014
【科学网 黄辛报道】1月23日,同济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并主持的南海第二次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349航次(英文简称IODP349航次),将于1月28日从我国香港启航。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李春峰教授、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林间教授联合担任此航次首席科学家,上船参与科学考察的中国科学家将达13人。
这个由美国深海钻探船“决心”号执行的IODP349航次,是自2013年底启动的新十年科学大洋钻探——“国际大洋发现计划”(2013年至2023年)的首个航次,将历时62天,计划于3月30日在台湾基隆港靠岸。
据介绍,此航次计划在南海水深4000米左右的深海盆完成三个钻孔,总进尺约4000米,将首次钻取南海形成时期的玄武岩样本,揭示南海的形成过程和特色,确定南海形成的准确年龄,检验引发南海扩张的各种科学假说,分析相应的地质构造运动。同时进一步巩固我国在南海研究的领导地位,培养高水平深海科技队伍。
大洋钻探集中世界各国深海探测的顶尖技术,在几千米深海底下通过打钻取芯和观测试验,探索国际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作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的前身,“大洋钻探计划”(ODP)于1968年始于美国,是地球科学中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大型国际合作计划,其成果改变了整个地球科学发展的轨迹,几十年来始终是国际地球科学创新的前沿。我国于1998年作为“参与成员”加入该计划,通过竞争赢得了1999年春在南海实施首次大洋钻探的机会。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等中国科学家设计、主持并担任研究主力的ODP 184航次的成功实施,使我国一举进入深海研究的国际前沿,开启了南海深部探测和资源勘探的捷径。
“大洋钻探计划”发展为“国际大洋发现计划”后,中国从今年起成为“全额成员”,显著提高了我国的参与力度。2008年10月,由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李春峰教授牵头,提出以钻探深部玄武岩洋壳、揭示南海形成历史的钻探建议书,经过多次补充修改与严格国际评审,于2012年12月通过国际投票,正式被列入钻探计划。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指出,南海IODP349航次被安排为新十年大洋钻探的首航,具有重要意义。汪品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说,与15年前的ODP184航次相比,这次钻探的深度和难度更大。1999年是在两、三千米的海底钻进几百米,这次要在四千多米的海底钻进近两千米;当年钻取的是“软性”的沉积岩,这回要钻探“硬性”的火成岩;那次目的是研究南海三千万年的气候环境历史,这次不但要确定南海的形成年龄和形成历史,还要研究深海底下的微生物。因此,新一轮南海大洋钻探对于中国科学家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意义。
汪品先表示,地球科学面临新的发展阶段,将地球表层与地球深部结合研究“行星循环”,这是地球科学未来的发展方向。此次南海大洋钻探,正是力图探索“南海的深部与表层的关系”,还要将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结合起来研究“深部生物圈”。“通过国际合作进军深海大洋,可能是我们较快地走到地球科学前沿阵地的捷径。”
IODP349航次的首席科学家李春峰教授表示,在学术意义之外,该航次的实施对我国深海资源勘探、深海科技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还具有重大意义。这是为南海深海资源、环境和减灾防灾服务的战略性科学举措,是借助国际计划推进我国深海科技实力建设的捷径,也是我国在南海赢取国际科技主导权的有效手段。
有关专家表示,IODP349航次成功实施,必将极大地推动我国深海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现。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1/287898.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