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4日至16日,德国汉堡大学(Universität Hamburg)教授Jörn Peckmann与不来梅大学MARUM研究所(MARUM – Center for Marine Environmental Sciences, University of Bremen)博士后研究员Daniel Smrzka应我室副教授Simon V. Hohl邀请,对同济大学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术交流访问。
Jörn Peckmann教授是地球生物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地质微生物学、自生矿物成岩作用及古环境重建,已在《Science》《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引用超过13,000次,学术影响力广泛。Daniel Smrzka博士专注于微生物与矿物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近年来在冷泉系统碳酸盐岩形成、硫铁矿与白云岩成因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突出。他已在《Ge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被引1,100余次,展现出较强的学术潜力与国际合作前景。
访问首日,Simon V. Hohl副教授陪同Peckmann教授与Smrzka博士参观了同济大学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介绍了实验室的研究平台与最新进展。双方就未来可能的科研合作方向进行了深入交流,尤其在微生物成矿作用、碳酸盐岩沉积、热液系统与冷泉环境的地球生物学过程等方面展开了富有成效的讨论。
两位学者于9月15日分别作了专题学术报告。Peckmann教授以《Constraints on the formation of reef microbialites》为题,系统阐述了微生物岩的形成机制及其在古环境重建中的潜力。他结合自身在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与地球化学分析等交叉领域的丰富积累,展示了其独特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体系,为理解“生命-矿化系统”演化及古环境重建提供了新的方法论支持,也为地球系统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
Smrzka博士则围绕《Geobiology and mineral formation in the deep sea: From hydrocarbon seeps to hydrothermal vents》展开报告,从深海烃类渗漏区与热液喷口系统出发,深入探讨了微生物在自生矿物形成过程中的作用,以及硫铁矿与白云岩在沉积环境中的形成机制。他的研究增进了听众对海洋环境演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及边缘海沉积体系演化的理解,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两场报告内容前沿,视角独特,引起在场师生的热烈反响。
报告现场气氛热烈,与会师生积极提问,就微生物—矿物相互作用、地球化学分析技术及其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此次访问不仅深化了我校与德国两所顶尖海洋科研机构——汉堡大学与MARUM海洋环境科学中心之间的学术联系,也为同济师生带来了国际前沿的科研成果与研究方法,为进一步推动双方在联合培养研究生、共同申请国际项目以及合作发表高水平论文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将进一步拓展与德国高校的合作网络,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科学前沿研究,提升学科国际影响力。
撰稿人: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