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南海碎屑沉积物镁同位素示踪中布容事件后东亚季风演化:Paleoceano. Paleoclim. 发表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胡忠亚副教授最新成果

时间:2025-10-15浏览:11


近日,我院胡忠亚副教授与合作者在国际知名地学期刊《Paleoceanography and Paleoclimatology》上发表了题为 “Long‐term monsoon weakening over the past 430 Ka: Insights from magnesium isotopes of South China Sea sediments”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运用碎屑沉积物镁同位素这一新指标研究了南海地区气候和沉积过程演变对中布容事件的响应,揭示了轨道尺度上海陆相互作用对热带季风系统的调控作用。

1. 巽他大陆架相对暴露面积与MD05-2901 钻孔有孔虫氧同位素、蒙脱石含量以及粘土粒级沉积物镁同位素变化的相关性。

以南海MD05-2901钻孔碎屑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开展的高精度镁同位素研究表明,中布容事件(Mid-Brunhes Event, 430 ka)以来,δ26Mg值逐步下降。对比发现,伴随着δ26Mg值的降低,蒙脱石和绿泥石相对含量也逐步降低。这种耦合关系并不符合硅酸盐风化过程中矿物与镁同位素的协变特征。相反,这一结果反映中布容事件后,南海南部物源区高度风化的碎屑物质向南海中心区域的输送通量有所减少。而该输运作用主要依靠东亚夏季风所驱动的顺时针洋流。据此,我们推断中布容事件后东亚夏季风强度有所减弱,这很可能会导致向我国北方地区的水汽输运量减少,并对生态格局产生重要影响。这一推论得到了黄土高原硼同位素记录的验证。研究同时表明,近15万年以来,巽他陆架的快速淹没也对季风演变和物源供给有重要影响。

我院胡忠亚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 Simon Hohl副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杨守业教授、王跃副教授以及李芳兵副研究员。该研究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完成。


全文链接:http://dx.doi.org/10.1029/2025PA005292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