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吕喜玺教授来访交流

时间:2025-11-11浏览:10

20251022日至24日,应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范代读教授的邀请,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吕喜玺(Lu Xi Xi)教授莅临我室进行学术访问与交流。本次访问旨在加强流域-河口-陆架系统研究的国际合作,共同探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泥沙管理与环境响应前沿科学问题。

吕喜玺教授是河流地貌学领域的国际知名学者,长期聚焦黄河、长江和湄公河等亚洲大河的河流水沙时空格局、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并在亚洲水体(河流、湖泊和水库)碳循环研究方面做出开创性研究。迄今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等顶级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H指数68;曾荣获世界泥沙与侵蚀研究学会(WASER)泥沙研究杰出贡献奖、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地貌研究卓越奖等多项国际荣誉。吕教授目前担任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联合主编、Hydrological Processes副主编及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Landforms编委。



1023日,我室在海洋楼218会议室举办“变化中的流域–河口–陆架连续体”的国际学术论坛。论坛由吕喜玺教授作主旨报告,来自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者团队,以及我室的多位师生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吕喜玺教授的报告主题为“Rethinking Reservoir Dead Storage: Toward Sustainable Sediment Management in Asian River Basins(反思水库‘死库容’:迈向亚洲流域可持续的泥沙管理)。报告指出,富沙流域(如黄河、长江)的水库最低出水口以下的“死库容”导致大量泥沙被永久拦蓄,下游由此出现河道和三角洲的泥沙饥饿,进而引发河道下切、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一系列严峻的环境问题。为此,吕教授倡议学界和工程界应重新审视“大死库容”方案,倡导采用更小的死库容设计以缓解下游泥沙短缺,为应对三角洲下沉和海平面上升背景下的风险应对提供关键缓冲。该报告从“源头”为整个论坛设定了“泥沙饥饿”的宏观背景。



在随后的专题报告环节,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景观地球化学与土壤地理学系的三位博士研究生Marina SushentsovaElena Prilipova以及Daniil Kotov,作了联合报告“Geochemical studies in cities and river basins(城市与流域中的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莫斯科地区土壤有机质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城市土壤与道路扬尘的地球化学特征,以及伏尔加河三角洲的陆源物质通量等议题。我室师生报告聚焦下游响应,围绕泥沙饥饿背景,介绍了长江水下三角洲级联侵蚀与粒度粗化、沉积有机碳分布与主控因素、河口盐沼蓝碳动态响应等研究的最新进展。综合讨论中,吕喜玺教授、莫斯科国立大学的学者们与我室师生围绕“上游截留-下游响应、流域碳循环、河口地貌演变以及未来合作方向等开展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1024日,吕喜玺教授参观了我室临港基地。此次访问与论坛的成功举办,为我室引入了河流地貌学与流域地球化学的前沿视野,对推动相关领域的国际科研合作与青年人才培养具有积极而长远的意义。

 

撰稿:杜云飞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