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要石论坛(第三期)“从孕震至破裂的地震动力学过程的模拟与观测” 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时间:2025-11-12浏览:15

2025111日,由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的要石论坛(第三期) 从孕震至破裂的地震动力学过程的模拟与观测学术研讨会,在同济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我室柳畅副教授召集,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邀请了来自波士顿大学、佐治亚理工学院、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方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等国内外近40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同围绕地震从孕育到破裂的动力学过程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参会人员合影

会议伊始,同济大学耿建华教授致欢迎辞。他首先代表海洋地质全国重点实验室,向远道而来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并系统阐述了本次论坛的学术价值,强调其作为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意义。最后,耿教授表达了对要石论坛持续发展的殷切期望,并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耿老师开幕致欢迎辞

随后,会议召集人柳畅副教授简要回顾了历届论坛的发展历程,并从地震鲶鱼的神话故事出发,阐释了论坛名称背后所蕴含的科学与人文双重意涵。

会议现场

本次会议设有震源与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与形变两个专题。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石耀霖院士首先结合在计算地球动力学领域数十年的深耕厚积,以线上形式作了题为深掘、前瞻、借鉴科研中的一些体会——以水饱和孔隙弹性岩体中同震和震后库伦应力计算为例的报告。随后,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彭志刚教授围绕震源物理与地震活动性在线分享了题为“Recent Updates on the Preparation Process before Surface Cracking and Megathrust Events”的最新研究进展。波士顿大学的Rachel Abercrombie教授则针对地震应力降问题,作了题为“Improving Stress Drop Estimates of Small Earthquakes and the Constraints They Provide on Rupture Dynamics and Fault Heterogeneity”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的储日升研究员在地震活动性方面,报告了鄂西注水触发地震震源参数的相关研究成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Gregory Houseman教授围绕地壳形变主题分享了题为“Lithospheric-Scale Constraints on the Stress Supported by Major Active Fault Systems”的报告,并聚焦青藏高原案例进行了阐述。

石耀霖院士线上报告

彭志刚教授线上报告

Rachel Abercrombie教授报告

储日升研究员报告

Gregory Houseman教授报告

  在随后的研讨中,与会专家学者继续围绕地震震间应力演化、破裂过程、孕震机理、地震预测及岩石圈变形等研究方向,汇报了最新成果并开展了深入交流。

  本次研讨会为地震动力学研究搭建了高水平的国际交流平台,深化了对地震周期各阶段动力学机制及其潜在关联的理解,有望为全球不同区域活动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分析与危险性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撰稿:柳畅

编辑:张钊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