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我拿得出手的成就,都是60岁后完成的

时间:2018-10-20浏览:1600

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电话打到办公室,他都在。

这位把办公室几乎当作家的人,就是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年逾八旬的耄耋老人本应颐养天年,他却仍然坚持每天早上八点半进办公室晚上十点半回家。

探索大洋40年的他,今年终于成为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上最年长的乘客

513日,下午5点多,82岁的汪品先经历八小时探险,成功回归,他纵身一跃,跨上最后一级阶梯,自信地走出了深潜器。如雪的白发和红蓝相间的潜水服在辽阔的南海西沙海域,如此耀眼,他把左手紧握成拳,放在胸膛前,沧桑的脸上露出坚毅的笑容。

这趟深海之旅,是他等了大半辈子的爱丽丝梦游仙境之旅,他通过3次下潜到1400米水深以下,亲眼观察到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和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

其中,冷水珊瑚林的发现对研究海底生物有着重大意义。

以前,大家认为海底岩石是没生物的,但是现在看到了冷水珊瑚,而且这些珊瑚全部长在石头上,那么就说明,岩石质的海底是有生物圈的,这在中国是没有注意过的!当汪品先一走出深潜器就怀着激动的心情说道。

82岁的汪品先在这趟14天的南海漂泊之旅上,尽管被大家当作大熊猫,每天护士都来给他量血压,但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很有自信。

他有时5点多起床去海上抓拍日出,白天和大家一道进行学术交流,晚上开会听取下潜人员的汇报,安排第二天的下潜计划……

那碧蓝无垠的海面让人不禁想起了1999年,那是汪品先的第一次南海科考,作为首席科学家的他已经63岁,临行前,汪品先给夫人留下了一句话,能活着回来就算赢。

汪品先和他夫人孙湘君在莫斯科一起读书,从相识,到相知,最后相伴。

学成回国后历经30年两地分离,从青丝到白发,因此两人格外珍惜朝朝暮暮的时光。

直到现在,二老的还经常一起去学校办公室,然后分头工作。孙湘君刚来上海时,同济大学给安排了办公室,但她不愿意去,把汪品先办公室的隔壁会议室当作自己办公室。她就想和我一起办公。汪品先的脸上漾起甜蜜的笑。

现在,对汪品先来说,生命中最宝贵的就是时间,他珍惜和老伴在一起的时光,对我来说,最缺的就是时间。我是倒计时的,别的都可以慷慨,钱我也可以慷慨,时间我不能慷慨,因为我没有了,我在时间上是很小气的。

这位对时间很小气的院士,经常开玩笑说他:别人是博士后,我是院士后,我现在能拿得出手的作品,都是60岁以后完成的。到了晚年,才挖到了深海研究的学术富矿。

有时候,也许年轻时有的事情想做做不成,老了该谢幕的时候反而要登场,这是一种骨子里的执着和信念。他心里总是有种遗憾,觉得自己最好的年龄没有用于搞科研,后来又没有条件和资金,只能跟外国人合作,丢了海洋好多年。趁我现在还走得动,一定要去看看。这是他经常说的一句话。

不在乎年龄大小,不断探索生命的厚度和广度,汪先品不是个例。姜子牙八十为丞相,佘太君百岁挂帅。明代作家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画家齐白石在56岁后开始大胆突破自己,转变画风后才从此声名大振……

在人生的竞赛场,他们坚定地一路小跑,比年轻人还充满了活力,不仅仅跑赢了时间,也跑赢了自己。

更重要的是,他们将自身的价值放在历史的维度去衡量,将个人命运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也因此,生命有了不一样的意义。

爱因斯坦说,人生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要去实现,这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但是在有了物质或者精神的满足之后,社会价值才是我们终极追求,是判断一个人的人生价值的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很多年轻人或许听过这样一句话,你不能改变这个社会,你就只能去适应这个社会。这样的论调和姿态,透露着一些消极和宿命。殊不知,将个人与社会连接,将个体融入时代的进步,年轻人就能不断改变世界,实现自我。

   来源:央视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J8DcIfRxGLi0gCgU0LAabA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