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Science Advances发表我院黄恩清副教授研究成果,提出全球季风度量指标,推动“气候低纬驱动”学说重要进展

时间:2020-10-09浏览:757

        2020107日,《Science Advances》在线发表我院黄恩清副教授与合作者的研究论文:“Dole effect as a measurement of the low-latitude hydrological cycle over the past 800 ka”。明确提出道尔效应可以作为地质时间尺度上全球季风强度变化的度量指标,这是“气候低纬驱动”学说的一个重要进展。

 

 

 

       古气候研究始于近代欧洲,基于当地的地质现象,学术界发现了第四纪冰期旋回现象,即过去数十万年以来,地球气候在温暖的间冰期和寒冷的冰期时代之间来回振荡,振荡的周期约为10万年。随后发现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冰期旋回现象具有全球效应,世界各处的古气候记录里都发现了类似的10万年周期。因此把高纬冰盖体积涨缩引起的地球气候变化称为“高纬驱动”学说。

 

        然而这个学说受到越来越多证据的挑战。首先,低纬是获得太阳辐射能量最多的地区,理论上低纬才是全球气候变化的能量发动机。其次,低纬最显著的气候特征是季风和水文循环。季风记录中最显著的是2万年岁差周期,而不是10万年周期。基于这些研究进展,近年来我院科研团队提出了气候变化的低纬驱动学说以及全球季风地质演变的新概念。其中一个前沿问题就要回答是否存在一个度量指标,可以描述全球季风的演变历史?

 

本次发表的成果,论证了道尔效应就是全球季风的指标。大气氧气同位素与大洋海水氧同位素的差值,称为道尔效应。利用极地冰芯气泡中封存的古大气,以及表层海水地质记录,本文提出了一个计算道尔效应的新方法。发现过去80万年以来,道尔效应波动只有显著的岁差周期,而没有10万年周期。进一步分析认为,低纬水文循环强度变化引起的降水同位素变化、土壤呼吸作用和蒸腾作用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变化,是轨道尺度上道尔效应波动的主控因素;而其他因子对道尔效应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简单说来,道尔效应波动主要反映低纬水文循环过程,而与高纬气候变化关系不大。这个分析得到气候数值模拟结果的支持,过去30万年以来,低纬降水量的变化与道尔效应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在岁差周期上,南北半球的季风和道尔效应变化是反相的。但由于南北半球大陆分布的不对称性,导致北半球季风强度和水循环过程的同位素分馏比南半球更强。因此综合之下,全球尺度上的低纬降水量和道尔效应变化,跟随的是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量的步调,发生岁差周期上的振荡。

 

值得指出的是,低纬季风和水文循环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和经济价值。季风区生活着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区也主要受到季风气候的影响。本文研究成果指出,由于目前处在岁差振幅波动的极弱期,全球季风强度降低。因此从地质历史看,现今低纬地区整体上处于降水较弱的阶段。这个地质大背景叠加上全球变暖引发的水文循环时空变化,未来水资源供应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巨大挑战。

 

 

 

1 计算全球表层海水氧同位素综合曲线所利用的数据站位(蓝点和红点)以及现代全球季风区分布(绿色区域)。

 

2道尔效应与中国石笋记录以及模拟的低纬(30°N-30°S)降水量的对比。三者吻合良好,都只包含强烈的岁差周期。

 

本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为黄恩清副教授,合作者包括我院汪品先院士、王跃副研究员、田军教授和已毕业本科生李诗涵,以及南京师范大学严蜜博士和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马文涛博士。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advances.sciencemag.org/content/6/41/eaba4823.full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