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

我院朱伟林教授团队在《Earth-Science Review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

时间:2018-12-25浏览:896

国际著名地学杂志《Earth-Science Reviews》以“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Basin: A new view”为题在线发表了我院朱伟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成果。

  弧后盆地及其相关的俯冲体系已有大量的研究,通常认为弧后盆地张裂中心的跃迁是单个俯冲板片持续作用的结果,而对不同板片相继在同一大陆边缘俯冲从而形成弧后盆地跃迁的现象了解甚少。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总体表现为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特征,两大坳陷带自西向东变年轻,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持续存在,其东缘新生代以来经历了复杂的洋壳俯冲,邻近的南海经历了大陆破裂-洋壳扩张-俯冲消减的完整边缘海演化历史。因此,东海新生代陆架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我们研究复杂构造区弧后盆地发育的绝佳对象。

1 东海北部形成和演化模式

    

通过对盆地内部构造-沉积特征的系统梳理及区域对比,发现东海北部始新世早期发育重要的构造隆升,并在西侧山前形成大型冲积扇,初步认为由Izanagi-Pacific 洋中脊俯冲造成,并推测东部坳陷带弧后张裂始于中始新世,结合板块俯冲历史,认为IzanagiPacificPhilippine Sea Plate在东海陆缘的相继俯冲先后形成了东海西部坳陷带、东部坳陷带及冲绳海槽(图1),即同一俯冲带因不同洋壳的先后俯冲也可形成向俯冲带依次跃迁的弧后盆地群;此外,从古新世晚期至渐新世,东海南部的构造-沉积演化与台湾地区基本一致,本研究认为东海南部曾为南海的被动大陆边缘,其演化与南海的命运息息相关(图2)。本次研究还对影响西太弧后盆地形成的其它因素进行了探讨,认为大型地幔流和俯冲板片年龄对某一弧后盆地的形并没有绝对的控制作用。东海的进一步研究,可为南海的形成及大陆破裂过程提供重要的证据。

  

2 东海南部形成和演化模式

  

文章的第一作者为我院朱伟林教授,通讯作者为博士后付晓伟。该项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02228),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MG20180101)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6ZX05027-001-008)的联合资助。

全文链接:https://doi.org/10.1016/j.earscirev.2018.12.009


返回原图
/